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王小波经典语录沉默的

王小波经典语录沉默的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王小波经典语录沉默的的话,这一篇王小波经典语录沉默的应该是您需要的。



王小波经典语录沉默的



王小波,一位被低估的作家。基本上,许多人更强调他的有趣,他的不羁,他的自由精神,他如何启蒙了一代人的精神。甚至他给李银河的情书都被当作典范文本流传。但很少人真正谈论他的文体、他的语言、他非凡的写作技巧和他的思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除了那些情话,还有那些经典句子。

1、“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这应该是王小波从云南劳动完回北京,又为了户口到山东去时写的,这样残酷虚无里,他的心倒还是朦胧美好。

2、“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王小波17岁时要下乡,为了有热带迷人风光的西双版纳他放弃了跟妈妈去安徽的机会,但是在那边狠狠地吃了瘪,吃不饱、生病、被冤枉批斗,他就这么形容那时的生活。

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黄金时代》

到底是个澎湃的青年,丰腴的云与苗条的竹林轻易点燃他,夜晚他在月光下用蓝墨水在镜子上写满感受,镜子里大概还倒映着他不服输的脸。

4、“在我看来,春天里一颗小草的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三十而立》

这是王小波眼中人的本能,人的本性如此,又为何要压抑住?

5、“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黄金时代》

时间是我们唯一能拥有的东西,可是它又不被我们控制,转眼又会不见。

6、“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沉默的大多数》

可能有失偏颇,但对于如今这个社会也是很有道理的。在很多时候,沉默永远是有效的一种手段。

7、“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红拂夜奔》

这句话有些太宰治的感觉,但是在绝望中还是有些渴望。

好了,本期就说到这里,大家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点赞和转发哦。

王小波经典语句沉默的



谢不邀。初次接触王小波就是这本书和另一本杂文集《思维的乐趣》,时值高一,好生喜欢,却并未看懂:当成笑话给读了,幽默满满的小段子,拿来与同学谈笑风生。后来知道王小波也写小说,拿来看,黄金时代,同样也是高一,当黄书看...一想这作者风格与本屌的口味一拍即合啊,遂扒全集,没事偷着乐。等看到黑铁时代的时候,不对了,为何与卡夫卡如此之像(早就喜欢卡夫卡荒诞的风格),我大概是太年轻没看懂吧。遂看第二遍,高三复习枯燥,电子产品上交,跑书店买纸书,再读:原来与韩寒(并无有意黑)不在一档,从外表的幽默读到一些无奈和抑郁。大一看小说,王小波周边,他提到的,看过的书,例如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好不容易找着的匈牙利短篇小说《会说话的猪》,再看那些比较经典的篇幅,似乎感到豁然开朗。再与王朔,余华的小说一对比(同是以文革为题材),惊异于王对文革的态度,乃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至今喜欢王小波,丰富,洒脱,有趣。题主看了一遍表示看不懂,问,正常么?以我自身来对比:题主可曾之前看过卡夫卡的作品,并产生比较深的印象?题主可曾认真审视过自己眼中的世界?题主喜欢黑色幽默么?题主不排斥略带粗俗的笑话么?以上说明,首先你得有契机。当时无接触各类社交平台,更别提知识密度如此高的知乎了,倘若上述条件随便哪个不一样,可能现在谁是王小波我都不知。其次,因为有趣才读。高一时还喜欢沙僧日记,依云得不得了,与沉默的大多数一块看,后来有了兴趣,慢慢看出端倪,觉得有必要重新得来看一遍。既然觉得看不懂,枯燥,那么看世界名著又与看长篇累牍且毫无营养的垃圾有何区别?虽说苦读之后可能有大收获,起码不太人道。题主问:是正常现象么?无可奉告。怎么做?能意识到自己无知,想去多学一点东西,已经比没意识到的人强太多,只是可能一上来搞大跃进,方法不大对头。何必非得王小波?何必非得豆瓣9+?我不相信世界这么多好东西没有一个适合你。不着急,慢慢来(也对自己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