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杨绛翻译的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杨绛翻译的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杨绛翻译的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杨绛翻译的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杨绛翻译的经典语录



杨绛翻译的经典语句



杨绛先生的翻译,自然不会尽善尽美,甚至也还存有不少问题。不然,她自己也不会在有生之年不断地修订,乃至重译吧。

(图:1962年的杨绛与钱锺书夫妇,彼时前后,杨开始就西班牙原文翻译《堂吉诃德》)

可世间又有谁的译本是完善无缺的呢!求全责备,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无法是现实。是以,她的《堂吉诃德》译本,虽然算老旧了,可我在心中,依然是迄今为止市面上最好的版本。

我于西班牙语一窍不通,按理没有发言权,敢这么武断,理由倒也很直觉、很简单:

其一,杨先生的功底在那里,她的翻译功夫是很多大家盖章的。比如,傅雷够大咖了吧,他对杨先生的的翻译那也是赞不绝口,自言有些东西的味道他是翻不来的,得请出“钱伯母”那一套才行。

(图:杨绛翻译《堂吉诃德》所用原本底本——马林(Francisco Rodríguez Marín,1855-1943)编注本第6版)

可以说,杨先生的资历,当时出类拔萃,是最好的人选之一,此后文化人水准青黄不接,更是难有人及。

其二,杨译《堂吉诃德》不能视为杨先生个人的成果。她的肩膀背后,有钱钟书这等百年难得一遇的文化大师、中西学问俱精、西班牙也娴熟的语言天才,在作无微不至的指导、把关。

还是傅雷,当年写给友人宋淇的信中说过,杨绛、杨必姊妹的中译,都有钱锺书在幕后指点。《堂吉诃德》可看作钱杨伉俪的文化结晶。在百年来整个现代西方文学经典汉译史中,论才、学、识之兼具,合体后的钱杨夫妇实力,完全可说是倚天屠龙谁与争锋的!

(图:翻译大家傅雷——对杨绛的《堂吉诃德》也多有建议)

单单这两项加持,就大体可以断定,杨译《堂吉诃德》是什么样的地位。事实证明,这部书已经是经典,也曾获得西班牙政府高度评价。

说起来,杨先生搞译介工作,进而给西班牙名著《唐吉坷德》搞中译,是必然,又挺偶然。

杨先生年轻时,固是学外语出身,在苏州东吴大学、在清华大学时,入的都是外文系。可她的问题在于:

其一,和钱钟书一样,她所学专业是英文,西班牙语是她后来自学的。所以呢,张广森、董燕生既是“后来”,是否“居上”无从判断,但是多参看,就情理而言,总是有补益的吧!

(图:1986年,西班牙马德里市长亲送塞万提斯雕像至北大校园,并感谢杨绛的翻译——中立者为杨绛)

其二,她后来大学毕业,其实长期脱离“专业”,搞得是文学创作,比如散文,比如编剧等等,并曾在1940年代孤岛时期的上海声名鹊起,名气一度远远盖过钱钟书。

所以,学者张治说过,杨先生后来搞文学翻译,还操刀《唐吉坷德》,“更像是命运安排”。她本身可以靠“自由撰稿人”谋生,此前也都不“上班”,但是解放后,像她这类人都必须有“组织安排”,她才突然有了“单位”。

在1952年的下半年开始,已经40岁的她,先后被安排进入北大文学所的外国文学组、及社科院文学所外文组,从事的工作,就是翻译。《唐吉坷德》的翻译工作,既是她的兴趣,也是组织给她的工作任务。

这部书,最可靠材料,至迟1962年开始动笔,到了1978年正式出版,虽然中间有故蹉跎暂弃,可也足足花费了她十多年的光阴。

但是,平实地讲,如果真要挑刺,至少就表面因素来说,杨先生的《堂吉诃德》中译,确实可能有一些问题吧。

其一,是条件上的。如上所述,杨先生是英文出身,英语固然666没得话说,但她的西班牙语确实属于自学成才,她坚持根于西班牙原文作译,从一些专业者眼光看来,应该会有些瑕疵吧。

尽管,她深受博雅的丈夫钱锺书的影响,参考过很多英法文译本。

其二,是翻译理念上的限制。 杨先生本身就是文学家,又有高度的中国语文素养,特别注重修辞,加上她的夫君钱钟书在翻译上与她同调,在翻译上讲求“化”境(钱钟书文《林纾的翻译》),是以杨译《堂吉诃德》并非“直译”,文本上可能不是亦步亦趋于原本的,是有“再创造”的嫌疑的。

这一点指摘,我想凡是接触过该译本的,可能都会有所体会吧。就是文字很流畅,比现存任何译本都更显得“烂熟”,“很中文”。

(图:杨绛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其三,作为杨译《堂吉诃德》“顾问”的钱钟书,在很多问题上是否帮了倒忙也说不定。理由在于,钱先生外语功夫固然精湛到吓人,可他一生都搞的是学究型的学术,从没正经系统翻译过东西,更从未搞过大部头的小说中译,在认知上又往往过于自信,可能会给杨先生带去干扰吧。

这一点,依然还是傅雷,在留存下来的一些零星书信中,就曾对钱先生有非议。认为说钱先生有时对杨氏姐妹的中译苛责过深,文字呢太过讲究。

可是,综合而言,尽管学界对杨译也有些许杂音,我个人还是无条件推重杨先生的译本。

(图:后来也翻译《堂吉诃德》的董燕生先生)

近些年,西班牙语界著名专家董燕生先生,作为同书另一位译者,是否有“同行相轻”心理不得而知,总之呢是对杨译屡发攻击,视为“反面教材”。

其实,他的指责多数不当。依据呢,去年9月初,素有“外译界”裁判之誉的张治先生,终于在《上海书评》刊出万字长文,题为《杨绛译<堂吉诃德>功过申辩》,对董燕生的批评逐条反驳,结论是“不足为据”。这已经是很好的说明,兹文检索即可,我也就不多废话了。

杨先生自己,是个与世无争之人, 人生哲学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对于这些旁人认为的“无理取闹”,她其实都不在意。

她在去世前,常年离群索居,一方面整理夫君遗著,另一方面则是不断给自己的《堂吉诃德》中译作修正,死而后已。后辈董燕生几乎就是直白白攻击她了,她也不会生气,还为对方辩护说:

“董燕生先生对我的批评,完全正确,说不上“歪风”。世间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辈”。他不畏前辈权威,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不是歪风。媒体传言,一传再传,往往失真”。

作为旧中国过来的鲁殿灵光, 别的暂且不提,单单这等风范,就是后来的学人所不能及的了,更不别说学问呀、翻译呀之类的了。

你说,当你徘徊于书店时,你会信谁的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