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经典语录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经典语录



文|晨夕

前几日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的爱情和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我爱你,可能是因为你有房有车;那时我爱上你,可能只是因为那天下午阳光很好,而你恰巧穿了一件白衬衫。”

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说出了现在的爱情没有之前的那么纯粹,附加条件太多。当然,以物质为基础的婚姻并不一定全错,但缺乏感情基础和共同价值观的婚姻,稳固性就稍微差了一点。

曾看过一次民政局官网公布的离婚大数据,2017年上半年,结婚登记的夫妇比2016年同期下降7.5%,而离婚率却比同期上升10.3%,这样的一组数据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婚姻终究是一辈子的事儿,没有强大的感情基础,怎么应对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所以,很多人走出围城,很多人也不愿踏入围城。

当爱情成了“奢侈品”时,那些圆满的好姻缘就会让人羡慕不已,比如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就一直被传为佳话。

学生时代的杨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男生心中的“女神”。曾有传言,从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期间,追求她的男生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但她都不为所动,唯一的绯闻男友只有费孝通,后来也被她否认了。

当别的女同学都谈情说爱的时候,杨绛只安心读书、写字,不谈儿女私情。或许,她真是在等待钱钟书的出现。

她们大概真是上辈子的夫妻,俩人都是人中骄者,但在遇见彼此前却都没有谈过恋爱,一碰见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

1932年3月,俩人在清华古月堂初遇,杨绛觉得他“蔚然而深秀”,钱钟书则被她“颉眼荣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所吸烟,彼此心中暗生情愫。

那会儿传言钱钟书已订婚,但遇到杨绛后,他急切地澄清了此事。同样,杨绛也回应道自己是单身,如此一来,他们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开始了一段旷世奇缘。

他们的结合印证了那句话:缘分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现在离婚率高多少也是受逼婚的影响,很多人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匆匆忙忙找个人结婚,婚后才发现有诸多的不合适,忍下来的叫“将就式婚姻”,忍不了的只能离婚。

缘分有时候也是冥冥中注定的,杨绛和钱钟书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杨绛八岁,那年她就随父母去过钱钟书家,而在杨绛去清华读书时,她本有机会去美国留学,可她一心想考清华,或许就是因为清华才子钱钟书,在千里万里地召唤她。所以,爱情和婚姻从来都不是着急的事儿。

很多人都看过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书中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是幸福而又圆满的,但从物质上来讲,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但两人的灵魂却门当户对。这说明,物质虽然重要,可灵魂更重要。

现在多数家庭都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夫妻间没话可说,下班到家,要么你在玩手机,要么我在追剧,缺少精神上的交流和互动,时间一长,夫妻感情就会变得淡漠,最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杨绛和钱钟书的精神追求可谓是完全一致,俩人都酷爱读书。

他们结婚后就前往英国留学,在牛津读书的日子里,假期很多,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假期都用来读书。能读书,且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书,对于他们夫妻俩来说简直是到了天堂。

他们时常还开展读书竞赛,看谁读的书多,也会一起讨论,这样既互相学习了知识,也增加了彼此的感情。

不仅在读书上保持一致,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他们总是尽可能地给对方最多的爱和最深的关怀。

钱钟书知道杨绛身处异国,很想念家乡,就用自己的方式给妻子最大的安慰。一向笨手笨脚的他会在黎明未来时,就起床为杨绛准备早餐,还把桌子放到床上,才轻轻地叫醒熟睡中的杨绛,这份贴心任谁都会感动。

而杨绛为了让钱钟书吃到中国菜,也是煞费苦心,苦心研究红烧肉等,让不喜欢西餐的钱钟书可以饱饱地吃每一顿饭。这样的夫妻关系,怎会不和谐,怎会不长久。

看了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最大的感悟就是,要找一个有“精神共鸣”的人共度余生。

作者|晨夕,一个爱读书、爱写文的自由人

(本文原创首发,抄者必究)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经典语句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并此间认识钱钟书,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成夫妇

是这样的:开篇杨绛先生就写道“万里长梦”,实际上是以梦境与现实夹杂的独特方式来记叙一段往事。在文中,多次提及的“客栈”实际上是指杨绛先生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由于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相继因病住院,家中只杨绛先生一人,亲人分离,作者也曾提到“家已不像家,只当作客栈了”。文中所述钟书的船一点点移动,实际是指他患病后杨绛先生一程一程艰难地陪伴送别,最终越来越远,走到了人生尽头。作者在情感表达上很含蓄,但细微之处可见亲人告别的无奈。一个曾经温馨的学者家庭,在古驿道上相守相离,最后只留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来回忆和纪念“我们仨”,离愁中夹着温馨,淡然中夹着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