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鲁迅吃人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鲁迅吃人经典语录,想要了解鲁迅吃人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鲁迅吃人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鲁迅吃人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鲁迅吃人经典语录



“吃人”当然是是一种文学化的形象描述,但这个说法能反映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狂人日记》中针对的是历史)的本质判断。传统文化及其建构起来的道德伦理是高度秩序化的,任何越轨的思想言行都会受到有力的制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死亡在相当程度上就和“女子不可再嫁”及有关死后世界的迷信思想有关。在祥林嫂的悲剧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具体的杀人凶手,但却能通过小说中“我”的视角,看到一个遭遇悲惨的不幸者是一步步被传统伦理“吃掉”的。除此之外,其实鲁迅的好多作品都可以做类似解读。说旧传统“吃人”,除了像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这样的危害外,更隐蔽的危害是对个人意识和独立精神的持续性压抑。“五四”时期,呼唤主体意识和个性解放是非常重要的启蒙环节,而要想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先将个人从传统伦理、家族制度的捆绑下解放出来。因此,选择“吃人”这样形象而富有刺激性的表述,虽然能部分地揭示传统文化的弊端所在,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表达策略,不能简单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吃人”。尽管鲁迅曾谈到在野史的阅读中发现古代中国有吃人的实例,唐代名将张巡在守城时更曾规模化地吃过人,但这种意义上的“吃人”显然不是“大传统”中的主流,也不可能是鲁迅批判锋芒的主要针对对象。

鲁迅吃人经典语句



我们都读过鲁迅的一部很精彩很讽刺当时的社会封建落后腐朽的一些病态、也就是劣根性,从主人公见到一位穿着官爷模样的人,很自然的下跪了,就可以看出奴性,这小说,被称之为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这小说名字叫《阿Q正传》。

里就有一段是描述,就是人吃人,也是鲁迅借着狂人之口道自己心中之感慨,他早看清了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而人吃人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而已。

而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莫言的一本长篇小说里的一段,比鲁迅人吃人还现实的语录,这本小说里也是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侵占的那段真实惨烈血腥恐怖的真实场景,这本小说名字叫《檀香刑》。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语录,文字如下:

乡亲们,好戏还没开场呢,你们就看傻了,等明天好戏开了场,你们怎么办?有咱家这样的乡党,算你们有福气。要知道天下的戏,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天下的杀人方式,没有比用檀香刑杀人更精彩的;全中国能执檀香刑的刽子手,除了咱家还有何人?因为有了咱家这样的乡党,你们才能看到这全世界从来没有过今后大概也不会再有的好戏了。这不是福气是什么?让你们自己说,这不是福气是什么? ——莫言 《檀香刑》

我们抛开这本小说,单独去读这一段文字,就会感到很悲叹。刽子手们杀人的场景成了乡亲们看戏的场景,而且戏还没有开场,乡亲们就有些等不及,看傻了眼。而这段语录就像恶魔一样,还把刽子手们杀人的场景称之为很精彩的戏。

这一段语录无疑也是揭露了乡党们的看客心理,曾经都是父老乡亲,可如今一个个都成可看戏的,可以说这一段语录是鲁迅曾道出的看客心理的升级版,让人更感受到了人性的疯狂与可怕,这可怕程度,可以跟恶魔相提并论了,完全没有人性,有的只是妖魔鬼怪的性。

这也就是莫言的这本小说为什么当时能引起文学界的热议的重要原因了,让人又看到了人性的真面目,见识到了《檀香刑》里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和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段语录为什么会很刺耳,莫言这本小说为什么会很火?

之所以火,是因为现代这样写小说的人太少了,很多人怕讲了这些真话,怕揭露了人性,怕这怕那,怕出版不了,怕发表不了,所以前怕狼后怕虎的人,终究是成就不了什么文学作品的,他们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能得到世俗的人一时的认可,但绝对流传不了千古的。

所以好的作品,就应该如莫言所讲,是不应像宠物一样满地打滚去赢得一些官方和准贵族的欢心,那样的作品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也失去了作者的灵魂。一部作品只要失去了作者的灵魂,就称之不上什么伟大的作品。

所以莫言说好的作品,就应该像大海里的鲸鱼一样,他是在深海,很深的海里自由自在,且孤独的遨游着,没有人能阻碍它,它的呼吸是沉重且响亮的。

千百年来的人性亦是丛林法则,一代一代都在演绎,只是方法不同罢了

而莫言这段语录中所揭露的人性,也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都不曾改变的人性,亦是丛林法则,看客心理,弱肉强食,这样的人性是难以改变的。每个年代都在演绎,虽然已经演绎到见不到血腥和硝烟,但无硝烟的丛林法则,更是令人感到窒息。

所以说这个世界,一直以来都是适者生存,也只有学会不断改变自己的人,适应社会的人,才不会感到生活很难熬,很难过,更不会感到悲叹,都习以为常,感到很自然。但说还是要说的,因为你不说,只会有更多人执迷不悟,感到社会不公,命运不济。

所以说莫言比鲁迅人吃人还现实的语录,揭露了人性的真面目,令人悲叹!

文/启路文学/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出自于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狂人日记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原话是: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拓展资料:

作品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好像是,翻来翻去仔细看了看,整本书写的都是吃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1、《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2、《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3、《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4、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代主义传统。

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
……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

因为几千年来,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曾不遗余力地用繁不胜繁的纲常伦理把人的行为和情感限制在、牢笼在、满足在一定的规矩法度之内,个人被织进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宗法关系大网中。伦理道德作为国家、社会的整体表象,普通化为人的精神桎梏,极大地湮灭了个体自我的内涵和意义。鲁迅先生说的“吃人”,实际是吃掉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