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及解析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及解析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及解析的话,这一篇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及解析应该是您需要的。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及解析



孙子兵法经典语句及解析



孙子兵法不是教人如何练枪,如何排兵,而是定义并描绘了军事理论的原则和框架,虽千年颠扑不破。

一、三大原则

孙子兵法所有的理论,是基于这三条原则之上建立的,颠扑不破。

1、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谋攻篇》中提出的重要准则。这也是孙子兵法最广为人知的一。毛泽东纵观全书,亦是对此句最为钟爱。多次引用提及。知己知彼,看似简朴,实则运用极其艰难。在下文对战争由一维到四维层层解构的时候,将帅要考虑衡量的元素信息急剧增加,远离一刀一枪,一个决策就是千军万马。在这样的情境下,知己难,知敌更难。

2、先胜后战

先胜后战,在第三篇《军形》中提出。所有百胜之将,无不奉守此教条。不胜便不战,战必胜。吴起、白起、戚继光,在历史上,享有百战百胜的荣耀,他们并非神人,只是极其精懂此道。以白起为例,长平之后,他宁可反抗军令,也不愿再攻赵。就是判断战无胜算,不如不战。

而战斗本是热血之事,大有刚勇血性之将,不论敌我,先战再说。恰巧胜利,愈加寡谋;倘若不利,便满脑子以少胜多、背水一战,如此将领,有勇无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3、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属超一流。在他和军事奇才李靖的兵法答对中,提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李靖亦是深表同意,说道: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致人不至于人,强调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攻,能调动敌人不能防守;守,能牵掣敌人无处可攻。敌军士气高昂,能避其锐,攻其惰;敌众多,能分之而灭……

战术万千,不一而足。孙子无法穷尽,但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却高屋建瓴讲透了精妙。

二、基本要素:五事七计

五事七计,出于孙子开篇《计篇》,讲的是战前的庙算,考量五事七计,能胜则战,无胜算则不战。这也是百胜之将超越一流名将之处。

庙算定胜负,究竟算什么呢?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到了战争五要素:道、天、地、将、法。道,天道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方是否失去人心,我军是否师出有名。天,天时,考虑作战天气和季节,如风向,雨天等;地,地利,考虑作战地形。地形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天时,《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讲述利用地形作战的原则技巧。将,将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可练,可招募,但一流将帅,都是世出,无法被培养。法,法度,严苛的军法,是将领带兵必守之道;军法以严,不尚宽容。带领百十人,能考魅力靠威信,但带领百万之众,治众如治寡,靠的就是军法。

五要素中,没有提到兵,但孙子在七计中提到了。七计,就是庙算要考虑的七个问题。主上是否得道得人心,天时地利是否合宜,将领是否有能力,士卒是否强盛,是否精炼,军法是否实行,赏罚是否有度。

五事七计,是孙子兵法开篇所言的重要论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战争四维

借由五事七计,判断战争有胜算,就可以开战了。

真实的战争必然是四维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解构成四维,并从一维开始讲起。

1、一维:战力决定胜负

(一维示图:以强击弱)

在一维的战斗中,战斗力量可以直接决定胜负。

要素:兵力、军备、地形

在这一维度,将领作战决策,考虑的是:兵力多少,兵器如何,粮饷是否充足,地形对谁有利。

从古自今,战事千万,绝大多数都没有精彩纷呈的故事波折。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从来都是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孙子在谋攻篇提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十倍兵力才围城,五倍兵力才攻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孙子提及的五事七计,也都是从属于一维层面。兵力、军备、地形,这些要素直观可量,亦是战争最根本。主要观点主要在《形篇》《作战篇》《行军篇》中有论述。

2、二维:战势决定胜负

在这一层,士兵战力,军团战力,由一维上升为二维。

单个士兵,受到将领激励,同心死义,可以爆发巨大战力;如巨鹿楚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士兵承受着严苛公正的军制,杀敌便受爵,如秦军一般,亦是如狼似虎,战力爆棚。

一个军团,通过布局战阵,虚实结合,兵种配合,亦是深不可测,锐不可当。如戚继光的鸳鸯阵,诸葛亮的八卦阵。

一场战斗,亦不再是简单兵力对抗,兵马有分合,出兵有先后,攻守有虚实。战争变得真真假假,变幻莫测。

一维强调战力,二维强调的是战势。敌我十万人对抗,借助地形形成对敌军包围之势,围三缺一,可借此歼灭敌军。同样,被困守军,可以堵住缺口,剃发誓师,拼死突围,亦可惨重突围。

二维要素:战力(兵力、军备、地形)、士气、虚实、正奇

一场战役中,将领时刻考虑的是:如何分兵、何时出兵、敌军分布如何、攻打哪个目标、目标是虚是实等,作战结果不再是简单兵力计算,因此变得难以捉摸。

孙子兵法中关于此处论述集中在《兵势篇》和《虚实篇》,前者讲奇正,后者讲虚实。何为奇正,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袭击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整体防御为“正”,局部进攻为“奇”。虚实是指军事力量部署的强弱,防备严密的为实,防备空虚的为虚。借由奇正和虚实,就打开了战争变幻的大门。敌我较量变得难以预料,防不胜防!

(二维示图:长平之战为例)

如上图所示,大致如长平之战经过。秦军正兵出战佯败,并在两侧准备奇兵,赵括不识虚实,轻谋急进,进入包围,两侧奇兵这时变为为正兵,赵括攻秦军壁垒不破,后路又秦军派精锐截断,和营壁守军一分为二。最终赵括围困粮尽,在突围时被杀。

关于孙子兵法奇正,虚实的解读,可以详见李卫公问对,李靖的回答极其精彩深刻。

3、三维:战局为重

二维战事可以理解为一场战役中的虚实较量,而在三维战事中,则是以战局角度来思考整场战事。故以战局为重,战地可弃,战役可败。

(战地可弃:邓艾伐蜀)

以邓艾伐蜀为例,姜维在剑阁重兵把守,邓艾钟会屡攻不破,邓艾遂出奇兵,从阴平穿七百里高山险阻,奇袭成都,得灭蜀首功。这是局部战地,不战不胜,换得战局胜利。相反,注重局部战役胜利,而导致战局示例,亦不乏其例。明末,多尔衮进京后,便试图一统中原,派出了两路大军,阿济格西征大顺,多铎南下灭南明。就在这时,大顺军在怀庆发起了猛烈反攻,取消胜利。多尔衮大惊失色,急令多铎西征,与阿济格合围大顺。大顺以一次战役小胜,换来了战局的被动,得不偿失啊。

(战役小胜致大败:清灭大顺)

三维要素:战机,战地,战将,战役

这个层面的决策,必须由三军最高元帅决策:在什么时机,什么战地,由什么将领,什么军团,开展什么战役。

可能在一场战役中,部将精妙运用奇正虚实,拼死力战却惨遭身亡,但在元帅心中,这已是预料之中的诱敌之计。孙子后人孙膑,在其兵法首篇《擒庞涓》中,运用此道,大为精彩!

孙子关于战局的讲解,在其兵法并未明确提出。只是在《军争篇》提到迂直概念。并非孙子不懂战局,想必是把此概念,包含在了广义虚实之中。

4、四维:战争服务于政治

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服务政治的手段。这是《战争论》的精彩论点。而这一点,孙子在《谋攻篇》也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军事和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六国合纵,借由联盟,可不战震慑强秦;与秦连横,亦可不战免秦干戈。邻之厚君之薄,烛之武可借此退秦师;昭君出塞,创汉匈60年太平世。

孙子写兵书,绝不是好战派,他在《作战篇》讲到用兵,耗费巨大。『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只有知道用兵的害处,才能通晓用兵之利。而能以非战争手段,而实现政治效果,才是斗争的最高境界啊!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武经七书兵法略谈

看过《孙子兵法》,再回头看其余兵书,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孙子兵法太精炼了,《武经七书》其余六本,恰可以从实操、技艺、诠解多方面,做了补充。

《吴子兵法》吴起是春秋战国和孙子齐名的军事家,可惜他的兵书现存不全。不成体系,其兵法中,吴起料敌极深,他对士兵对将领的考量,深入到人性层面,通晓人性中的暴、欲、恶,并为其所用。具体可见《料敌》和《论将》两篇。

《六韬》传说是周初姜子牙所著,所言不仅军事,更有治国之道。其中的权谋之道,尤为后人称道,具体可见《文伐》。

《三略》,原名《黄石公三略》,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张良当年就是得此兵书助刘邦得天下。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强调世道人心。

《司马法》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其中所言: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真是振聋发聩啊!

《尉缭子》据说是魏惠王时的隐士所著,其中对军法的论述极其精彩,这也是孙子兵法未详谈之处,读之大快。

《李卫公问对》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据说是北宋仁宗时阮逸的依托之作。如果真是如此,阮逸真是太平年代旷古寂寥的军事奇才,才不得用,寄情于书。此书关于孙子兵法虚实、正奇的论述精彩绝伦,拍案叫绝!

除去上述武经七书,及至明朝,戚继光所著《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横空出世,亦属古兵法一流之作。戚继光在选兵、练将方面多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其兵法极为详尽地讲述了实战方法,如何练拳,如何排兵,如何制战具,后世张献忠、曾国藩,无不奉为至宝。

补充1:背水一战和孙子兵法评论区很多讨论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背后,核心是孙子兵法的庙算胜负,而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任何将帅希望背水一战激发战斗力前,必须分析:1、背水阵能极大多少战斗力,大约0.5倍,1倍?没有这个量化概念,就是把生死来赌博;2、背水阵达到多大极限会崩坏大溃败?苻坚百万兵一后退就溃败,要设背水阵,比想象难太多;3、对一般将领而言,这是一招风险极大,容易玩火自焚的战术,那是否要使用,就是要理性考量,而不是一味下决心。再回到韩信,整场井陉之战,都是在他规划预料之中的,这个『危难』是他预料预设的,其中的尺度也是在他掌控的。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不是兵仙了;没有这样筹算的军事思想,运气会让他死好几次,根本无法百战百胜。(具体可见如下回答)如何从兵法解读,井陉之战中韩信的背水一战,这是不是一种侥幸? - 邹霖的回答补充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研究、英雄人物和历史解析,欢迎关注我的专栏:兴亡录战事诠析: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从刘裕北伐到淝水之战:魏晋南北军事解析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兵法解读:《孙子兵法》中「形」与「势」的含义是什么? - 邹霖的回答《孙子兵法》的兵贵神速与《论持久战》是否矛盾? - 邹霖的回答

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征战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不能不仔细考虑。

2.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孙子兵法·行军篇》。

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不轻视敌人贸然进攻,并且集中兵力,掌握好敌情,选拔好人才就可以取胜了。

3.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兵法·军争》。

善于统兵打仗的人,总是会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的军队松懈下来,快收兵的时候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4.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孙子兵法·军形篇》

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则采取防御;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则采取攻势。防御,常常可以做到绰绰有余;进攻,常常会感到兵力不足。

5.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军形篇》)

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6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兵法·兵势篇》)

治理千军万马就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简单,那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编制;指挥大军作战就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容易,那是由于有有效的号令指挥。

7.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孙子兵法·兵势篇》)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流通不竭。日月运行,昼夜往复;四时更替,冬去春来。

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善:高明。屈:使屈服。百战百胜,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战者,不交兵而使敌人屈服的,才算是最高明的。

9.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兵:用兵的上策。交:结盟,交好。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10.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兵法·形篇篇》。

镒是大单位,铢是小单位。称是比较的意思,所以获胜的军队就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取胜于弱小的敌方。胜兵以一当十,败兵则相反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