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有效德育三部曲 经典语录

有效德育三部曲 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有效德育三部曲 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有效德育三部曲 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有效德育三部曲 经典语录



有效德育三部曲 经典语句



2020年春节,武汉爆发一场新型肺炎,武汉各大院校停课但不停学。特殊时期,学校不能像往常一样上课。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结合抗疫实情,积极践行“关爱教育”理念。以生活为鲜活的教材,开展了“我在战‘疫’中成长”的主题德育系列活动。

在疫情发生的初期

学校要求全校420余名学生完成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小报告。学生搜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尽其所能地了解新冠肺炎是什么,该怎么办。

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更科学、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疫情。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李方超介绍,这份小调查在疫情初期很好的平复了学生的紧张心情,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帮助很多家长正确认识疫情。

随着战疫工作持续深入

无数逆行者一路披荆斩棘,奋战在第一线。3月上旬,学校以疫情为课程,让学生寻找抗疫中的英雄,并且通过编辑电子报的形式感恩各条战线上的英雄。“在感恩英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重要的精神品质,对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李方超老师说。

3月中下旬时疫情得到控制

学校通过开展“最痛的领悟”征文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反思生命、感悟成长。初三学生陈媛媛在征文中写到,“疫后我们要立下大志,让韶华飞扬,做一个有担当、懂感恩、有梦想的国之栋梁!”

李方超老师总结说:“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困境是最好的课堂,学校还将持续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让学生懂得自强与担当。”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作者:王会平

所谓道德教育,我们可以从德行和德性两方面来看。儒家所谓成德之教的成德,即包括两方面,就是要从德性中发为德行。德性的性是“天命之谓性”的性。那么性就是先天的,常存的,在生命中的真实性。人类在生命中的真实性,在佛家也方便地说众生有般若真如性,道家所要追求的境界也是要恢复自然合道的真实性。至於儒家说的人类的真实性,虽然不违背般若,也不违背自然,但是儒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从人类的道德性说人性。顺著人类的真实性而发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行为,叫作德行。儒家之教就是由德性发为德行,也就是由本性发为本行。

而所谓德性,如果进一步探讨,则孟子以善性为人的本性,《中庸》也以善性为人的本性,其实《大学》也以善性为人的本性,乃至於《易经》也可以推知是以善性为人的本性。总之,凡是以善性为人的本性的主张,就是儒家,佛家并不以善性为人的本性,道家也不以善性为人的本性,基督教也不以善性为人的本性,只有儒家以善性为人的本性。要了解儒家的本色,要从这里了解起。但儒家说到最明白处,不是独断地以善性为人的本性,而是因为人会从内心自然地涌现良知良能,从这良知良能而行的行为称为善的行为,称那发良知良能的能力为善的心,又称那心的依托处,叫做性,所以孟子是以人心之善以证人性之善的。善性即是吾人的德性──道德的根源,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这个善的本性存在吾人的生命当中,而吾人表现在现实中的行为,如果是合乎内在本性,这种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叫做善行,叫做德行。

现在我们要做教育,请问,你教德性比较重要呢?还是教德行比较重要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他们其实是一体,不过他们有本末,有内外,有宾主轻重之分。我们知道德行是依据於德性,有德性的人,或说其德性能自觉的人,他依照德性而行,自然是道德的行为──这是从德性说德行,这是有本有末的说法。但如果我们只从现实的德行看,说有些行为是好的,有些行为是不好的。至於什么叫好的,什么叫不好的呢?有两种判断的方式,一种是用社会既定的标准,亦即从生活习俗上看合不合习俗的标准,比如说对人鞠躬是好的,对人使白眼是不好的。这个好不好就是用社会的生活规范的标准来评判的。这是不是最後的评判呢?不是,最後的评判应该是人内在的德性。那是不是我们就不必要求德行了呢?也不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往合乎世俗标准的好的行为,比较合乎内在的本性──虽然不一定完全合乎,譬如对人鞠躬,往往是合乎道德的,但并不一定都是道德的;而不好的行为往往违反人的本性──虽然不一定完全违反,譬如向人使白眼,往往是不道德的,但并不一定都是不道德的。所以,如果追究德行之所以为德行,必须把标准上提到德性,以德性来评判德行是否真是德行。

而一个人要从德性发为德行,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一个人的年龄及生活经验,到相当成熟以後,他能够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了,才能够要求他顺著德性发德行。第二条件当然是他的心灵要相当敏锐,他才能真的依照德性而发成为德行,这叫自觉。一个人要自觉,总要基於相当成熟的年龄和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上。如果从这两个条件上看,现在我们的教育,就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对於一个儿童,你教德性呢?还是教德行?教德性,他现在自觉的能力还不够,你怎么教?教德行,难道这就真的是德行了吗?凭谁说是,又凭谁说不是呢?这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教不好,让一个孩子从小误以不是道德为道德,那反而是很危险的。但是现在,我们不要想得那么多,我们就以一种最平常的方式,虽然他现在不一定是自觉地从德性发为德行,但我们先大体相信良好的德行往往是合乎德性的,所以我们要求一个孩子有良好的德行是比较正确的,不是吗?因此我们就可以要求孩子按照一定的生活规范做出一些德行。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好的德行到最後一定要跟他的德性起关联,要从他德性自觉而发,这种德行,才真正地保证他的德行。(众鼓掌)一般人有一种比较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社会规范中好的德行,做久了以後,就会内化,所谓内化,就是合乎他的德性,所以好的德行往往会启发他的德性。如果这样看德行,则我们真的要及早的并且要随时的对孩子提要求。但如果意识到好的德行不一定会通於德性,这时候对孩子就不必做那么严格的要求。而教学的家长跟老师,既然都是大人,应该是对於德行跟德性尽量地求取它的一致,亦即尽量要求自己有德性的自觉。现在有人提倡《弟子规》教育,《弟子规》教育,从外在看,它是生活的规范,从内在看,它也深根於人的本质善性。所以,如果真正要做好《弟子规》,应该是从德性自觉而发。从德性而发是大人的事,《弟子规》应该是大人要奉行的,而这个奉行,不只是表面上的行为,而是从心灵里面发出来的行为。既然是从心灵里面发出来的行为,那行为就不一定是单一标准的,那那个时候啊,德行啊是自然而然的,就超出规范之上了,就都是德性光明的展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